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

「咦?苗栗公館也有陶瓷產業」— 陶瓷匠師介紹


以下將介紹實察期間拜訪過的陶藝師傅,順序依姓氏筆畫排列。

丘永祥師傅 



製陶經歷:
從民國63年開始當學徒,因為當時不喜歡讀書,從曬泥、打碎,踏泥、攪泥等最基礎的手法開始學起,與現今泥料取用相比辛苦很多,民國71年到工廠製作花盆,到了民國80年開始製作中國式盆栽、茶器等等,而擂茶館的經營起源則是因為製作擂缽,故進而發展擂茶,此外還收藏、買賣許多古董、傳統生活用具等,從事多角化的經營。

宜興陶瓷內部陶藝作品

丘老師製作的茶壺


陶藝創作過程:
從攪泥開始,之後用捏或者拉坯、模型、灌漿等以上四種方式,方法的選擇依產品而定,之後將成型的素胚進行修坯美化,等坯體水份乾燥後,須上釉藥的產品可在此時上釉,有些作品則不上釉藥,或者素燒後在上釉藥,素燒的溫度為800度,素燒與否一個師傅手法而定,丘永祥師傅會先將作品素燒,目的在於使產品較堅固,避免最後燒製的運送過程中因碰撞而損毀,而最後燒製時溫度則需達1250度左右。


窯燒過程:
最後燒製的過程可用瓦斯爐、電爐、柴燒等,瓦斯窯從燒製、冷卻、出窯大約三天時間就可以完成。
其中柴燒較為特別,柴料使用相思木,因木質本身含油,翻動柴料揚灰時,揮落在作品上時會使陶器自然釉化,這樣的情形稱為「落灰」,因灰的落法無法預料,為開窯時增添了驚喜感;柴燒所花的時間,從燻窯到冷卻大約需要10天的時間,燒製過程中在最高溫時須不斷投入薪柴保持溫度,保持1200度的時程須十個小時以上,作工非常辛苦。

二排最右手邊即是柴燒作品
除了上述的相思木,還可用其他木柴,堆疊重物用的棧板也可,但是燃燒時會產生異味,對身體傷害大,原因在於此些棧板經過化學處理,燃燒時化學成分也就隨之釋放出來;柴燒過程會產生煙,現今窯場多在人煙較少的山中設置。

丘老師與其作品

吳漢乾師傅 

拜訪吳漢乾師傅是實察中最大的驚喜,訪問完丘老師後,丘老師隨即用機車一個一個載我們到吳老師傅的田園陶工廠,路上就可以看到幾間關廠的陶瓷廠,還有芋頭田、結穗的稻田,風景非常漂亮。

沿途關閉的陶瓷工廠
田園陶外觀

田園陶內部
吳師傅15歲就接觸陶瓷,當完兵23歲又回到公館製陶到現在76歲,製陶超過五十年,最初在廣福公司,後來到福興陶瓷工作,製作甕、金斗甕、水缸等器具,後來製作藝術陶器、茶米甕等,吳師傅說等製作完一貨櫃的陶器賣到中國後就會退休,這些產品賣過去後大概一年,技術就會被中國人學習起來了。


吳師傅

訪談中的吳師傅
其中顏色豐富的陶壺,吳師傅說土料是用台灣工廠買的陶土,混和日本進口的白瓷土,而白瓷土中又加入色料,讓顏色更豐富,成型後的作品因為本身就有顏色,故有顏色的部分就不用在上釉藥,作品上下緣則上些許釉藥,之後等品累積到一定數量再一同放到瓦斯窯裡,燒約一日一夜即可完成。

絞泥手法所做的陶壺

瓦斯窯

訪談過程中師傅始終笑容滿面,客氣又熱情的回答我們,觀摩師傅製陶時神情專注、恬靜時,自己似乎對陶器有了更深的感觸,這樣專注、恬靜、踏實的感覺好像全灌注到陶器裡面,看到陶器、想起陶師,一股踏實的喜悅油然而生,徒步從美麗田園中回街上時,感覺到發自內心的踏實與歡喜。

團隊與師傅合影

窯燒成品

陳俊光師傅 


製陶經歷:
甕之鄉的陳俊光師傅投入陶瓷產業已有50多年之久,大學學的是藝術,因為打工而接觸到陶瓷產業,認為陶瓷是可以做一輩子的產業,所以投身陶瓷產業的領域中。

陳俊光師傅
確切的入行年代,師傅說是在民國51年,在北投的中強藝術陶瓷工作,工作內容是彩繪陶瓷,主要的市場是美軍顧問團,當時的工資非常低廉,一個基層員工一天的薪資大約台幣四塊錢,師傅的話則是一天20元。
陳俊光師傅介紹作品


陳老師原為新竹人,民國60年在朋友的引薦下來到苗栗吳開興師傅的工廠製做裝飾花瓶,一個月可以有6000元的收入,對照當時基本員工一天20元的收入來看待遇頗佳,然而民國61年發生石油危機,要另找工作不易,故留在苗栗工作,之後便定居在苗栗公館。

到了民國64年,師傅自己開設裝飾陶瓷廠,經營十年之久,隨工資提高及各工廠間的惡性競爭,之後便關場結束生產,投入到藝術陶瓷的領域。
陳俊光老師與師母
陳老師的收藏間

陶藝創作經歷、理念:
關廠後,陳老師說在陶瓷產業上三條路可以繼續經營,分別是高科技陶瓷、配釉藥、藝術陶瓷,高科技陶瓷因為成本太高而作罷,釉藥雖然回收快,但老師認為走的不夠長久,故最後選擇藝術陶瓷,並在民國79年成立甕之鄉陶藝館。

彩繪而言,最初都是商品導向的繪畫,熟練後再加入自己的手法,且持續接觸藝術家,最後走入藝術陶瓷的境界裡。

關於釉藥,陳老師告訴我們,釉藥是陶瓷工廠中最機密、核心的技術,工廠中的配釉室是必須上鎖的,老師說曾經有人開價20萬買老師的配方,20萬在當時是買棟房子的價錢,不過當時並未同意。

老師也特別提到,年輕時在工廠和各部門學技術,不斷找書、多問、實驗,配釉藥也自行鑽研,最後整個製陶的過程都可不假他人之手,這是老師相當自豪的地方。

相較當時裝飾陶瓷,因專業化分工,工廠關廠後,各部門人員無法獨立製做出產品,這是相當可惜的地方。
山水陶瓷

土料、燃料相關知識與甕之鄉內窯室:
土料方面以台灣本土而言,北投有產泥,苗栗獅頭山也有泥礦,大坑村的泥塊則較少,雜質含量比較多。

燃料方面,早期各地的燃料不太一樣,北投用的是石炭,鶯歌則是用重油,故燒窯時會有黑煙、炭灰及臭味,苗栗則以柴燒、天然氣為主。

窯室方面,甕之鄉內有四種窯,分別為瓦斯窯、復合式柴窯、大小電窯等,而其中小電窯則是老師的試驗窯。

訪問當天老師與師母都非常熱心,熱情的跟我們分享前幾天出國的見聞,非常感謝老師與師母,分享了許多資料給我們,老師與師母說最近工作室在整理,較不開放一般參觀,但若有學術方面的訪問,他們都很歡迎學生前來參觀!

工作室一隅

 

葉國艇師傅

小組成員與葉師傅

製陶經歷:
老師是新竹人,因為到公館工作而後定居公館,國立藝專畢業,在學校時學習雕刻,畢業後到公館鄉精華、正大等裝飾陶瓷公司擔任設計師,時間是民國60年,當時大約30歲,製作過程為設計、成型、製模、打樣、接單,之後開設工作室成立陶之鄉,以鄉土、中國文化、客家文化為主題,創作陶瓷藝術品、茶壺,並經營擂茶,不過2、3年前已退休,專心創作陶藝。
葉師傅與其作品

陶藝創作過程:
首先繪畫草圖,之後拉坯、雕刻,完成的胚體先放置於工作室中,等作品到一定數量時在進行窯燒,窯燒可分瓦斯燒與柴燒,而柴燒則須等有燒窯時才有製作,老師的柴燒作品有在客陶窯、春田窯、柴夫窯等窯廠燒製完成,以客陶窯為例,一年三期,每期都會集合各個陶藝家的作品一起燒製,因人數多所以每人有一定的空間限制,超過的作品就等下一期燒窯時才能燒製。
草稿圖

未窯燒前的茶壺坯
老師的作品中,有些作品為使顏色更豐富,會對作品上釉藥,如果以柴燒製成,則會有釉藥、落灰自然釉化等兩種效果的融合,使色彩更豐富,此外葉師傅的作品不先素燒,一次燒製完成。
釉藥與落灰共同呈現的達摩作品
作品特色:
葉老師的作品中,可以看見許多達摩作品,此外店內還有許多外國買回來的陶器、畫,具強烈的古樸氣息;訪談時老師泡茶給大家喝的茶壺,就是自己的達摩作品,除了達摩,也有龍的茶壺,並且和我們說明,每個朝代的龍,表現都不一樣,像明朝國力最盛時期的龍,就非常有氣勢;客源方面,有些是看到網站介紹,從台灣各地前來。
達摩、龍等作品

達摩


羅美雪師傅

福興陶瓷 羅美雪師傅

製陶經歷:
福興陶瓷場的羅美雪師傅,是吳開興師傅的孫媳婦,在嫁到吳家前對陶瓷一竅不通,之後從彩繪開始入行,到現在能自行創作陶藝、繪畫油畫,不過訪查當天,主要訪問內容為福行陶瓷工廠的歷史以及商品的製作,且受限於颱風,對於羅美雪師傅的陶藝作品未能有詳盡的解說,是非常可惜之處。

認真為我們解說的羅美雪師傅


羅美雪師傅陶藝作品


 羅美雪師傅陶藝作品


羅師傅創作的繪畫、陶藝



本篇實察訪問感謝:
宜興陶藝擂茶坊 丘永祥師傅
田野陶 吳漢乾師傅
甕之鄉 陳俊光師傅
陶之鄉 葉國艇師傅
福興陶瓷 羅美雪師傅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