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

「咦?苗栗公館也有陶瓷產業」— 陶瓷產業成品介紹

以下將依序介紹從日治時期開始,各時期主要的產陶瓷品。

1.  陶管、甕、缸:

在「公館鄉陶瓷產業緣起與沿革篇」已有提及,日本人對苗栗的陶瓷發展有深遠影響,日治時期到民國初期的陶瓷產品,主要生產陶管、缸、甕、缽、鼓椅等實用陶器,此類產品都屬大型的陶瓷用具,其中甕除了酒甕外,也有工業用的硫酸甕、鹽酸甕等。

實察期間,陶管所見最少,僅在苗栗陶瓷博物館、福興陶瓷廠內看見,見過的數目不超過三個;甕與缸則非常常見,尤其拜訪福興陶瓷時,見到了大量的甕、缸成品。

陶管
鼓椅
火缽
這些陶瓷產品中,酒甕是最能代表苗栗的產品,原因在於苗栗生產的陶瓷氣孔率低,酒品存放酒甕使其陳熟醇化時,揮發率最低,在民國50-70年代間,公賣局的酒甕幾乎都是苗栗所生產的。[1]

當時販售到公賣局的酒甕,會印上各家公司的標誌
當時販售到公賣局的酒甕,會印上各家公司的標誌
福興陶瓷工廠目前仍有製作販賣酒甕、茶米甕、金斗甕、水缸、蓮花缸,大多用灌漿的方式完成,以酒甕而言,1/3的底要先用旋坯的方式,以機器旋壓而成,之後再用灌漿的方式製作。
酒甕

待出貨的甕
茶米甕(酒甕不上釉即是)
口徑較大的陶器則用擠坯的方式製作,所以左右會有些許不對秤。水缸則是兩邊壓成。
水缸
金斗甕因尺寸須配合風水習俗,為了讓每個金斗甕的尺寸都符合風水刻度,故都用模子灌漿成型。
金斗甕
金斗甕近照

2. 裝飾陶瓷:

到了1960年代,隨著工業化時代來臨,以往的甕、缸等銷路開始為塑膠、金屬製品取代,不過裝飾陶瓷則從日本資金與技術引進苗栗,以低廉工資以及天然氣等優點,開始生產外銷為主的裝飾陶瓷。[2]
人偶
動物裝飾陶瓷
裝飾陶瓷的製作流程,工廠分作各個部門進行專業化分工,分為原型設計、製模、灌漿、生檢、窯燒、熟檢、彩繪、烤色、包裝等流程生產。[3]

市場主要向國外接單生產販售,大多以歐美、日本為主,隨著工廠林立,各廠為了接單開始削價競爭,部分工廠在創造技術低落的情形下,仿製他廠研發成果,導致產品多樣性下跌,損害整體產業的競爭力。[4]
鳥類裝飾陶瓷
博物館內之展示&當天實察照片
歷經197080年代的產業榮景,到了1990年代,我國工資上漲,裝飾陶瓷產業的生產成本過高,失去原有優勢,工廠轉往中國或東南亞等地,部分則直接關場,裝飾陶瓷產業在苗栗不斷率退,最後走入當時世代的記憶中,今日要見裝飾陶瓷,僅可在觀光工產、博物館內才有較多介紹。

五穀文化村內販售的裝飾陶瓷
訪談中

3. 藝術陶瓷:

隨裝飾陶瓷產業結束榮景,公館當地的陶瓷業開始轉往個人工作室的形態經營,就以自己拿手、有興趣的部分進行個人創作,製作過程上,各陶師有各自的手法,成型大致可分捏陶、拉坯、模型、灌漿,之後依作品表現,進行上釉,也可不上釉直接窯燒,最後的成品窯燒的溫度大概在1250C以上,部分師傅在此之前會先經過800C素燒,目的在於保護作品,以免運送過中損壞。
燒窯時除了瓦斯燒、電燒外,柴燒重新成為風潮,認為回到古樸落灰之美,是陶藝創作上的特色美感,以公館鄉客陶窯為例,客陶窯每年燒三期作品,燒窯期間各陶師的作品會共同燒製完成。

宜興陶藝 丘永祥師傅作品
田野陶 吳漢乾師傅作品
陶之鄉 葉國艇師傅作品
甕之鄉 陳俊光師傅作品
福興陶瓷 羅美雪師傅作品








[1]參考資料:陳秀珠策劃主編。《醬缸文化˙臺灣味缸與甕的故事》,初版。臺北縣鶯歌鎮: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,民92年。P.70
[2]參考資料:張維安,鄧淑慧、林于煒著。《苗栗裝飾陶瓷產業》,初版。苗栗市:苗縣文化局,
95年。P17
[3]參考資料:張維安,鄧淑慧、林于煒著。《苗栗裝飾陶瓷產業》,初版。苗栗市:苗縣文化局,民95年。P.33
[4]參考資料:張維安,鄧淑慧、林于煒著。《苗栗裝飾陶瓷產業》,初版。苗栗市:苗縣文化局,民95年。P.22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