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

「咦?苗栗公館也有陶瓷產業」— 公館鄉陶瓷產業緣起與沿革


想必許多人跟不是苗栗出身的小編一樣有第一個疑問:「苗栗也有陶瓷產業?咦?公館?」,在台灣陶瓷產業最為著名的非鶯歌莫屬,但其實在許多地區也有發展地相當出色的陶瓷產業哦

公館陶瓷業起源:

1.  天然資源:苗栗的天然資源含有優良土質及天然瓦斯,是發展陶瓷產業的重要基礎,土質富含可生產玻璃的白砂及可製陶的黏土,土礦隨山脈走向南北縱走分布。苗栗所生產的土礦,具有高可塑性、耐酸性、耐高溫(可達1350)等特性,故燒製出的陶器品質特佳,此外因含有鐵質,故燒製出來的陶器具有紅、黃、褐色等色彩,以上為苗栗陶土的特性。
本資料徵得苗栗縣文觀局同意後,引用自苗栗縣陶瓷博物館,資料屬苗栗縣文觀局所有)



本資料徵得苗栗縣文觀局同意後,引用自苗栗縣陶瓷博物館,資料屬苗栗縣文觀局所有)
各家出產的酒甕,會有該廠商的的印字,方便公賣局辨識

公館鄉的白砂、黏土分布以及開採位置可見下圖,其中大坑村是開採陶土的地點之一,且是早期製陶的重要聚落,以下將深入介紹。
本資料徵得苗栗縣文觀局同意後,引用自苗栗縣陶瓷博物館,資料屬苗栗縣文觀局所有)

2. 發展歷史:公館的陶瓷業發展歷史,清代就有生產磚瓦,在實察大坑村的過程中,曾訪查了瓦窯福德正神,是當地產業發展的印記之一。

日治時期是本地陶瓷業興起的重要開發階段,日人「岩本東作」是公館陶瓷發展的重要推手[1]「岩本東作」原在今苗栗市西山地區生產陶管,當時因修建縱貫鐵路,需要埋設陶管暗渠以利排水,爾後縱貫鐵路建成,陶管需求減少,「岩本東作」轉往公館大坑地區發展,設立窯場生產生活陶,與「岩本」合作的時任街長「石山丹吾」之後成立「苗栗窯業株式會社」[2]
之後越多日人開始在公館設廠,如「拓南窯業株式會社」[3][4],引進了許多技術,如登窯、四角窯,並開始運用瓦斯燒陶,產品以工業、軍事用途為主,如陶管、鹽酸甕,亦有生產日式生活陶器,如缽、花器等。


陶管

火缽

除了日式技術的傳入,還有來自中國福州的師傅,如李依伍、李亦彬、林榮飛、林依黎、林依福、林象坤等人,產品以甕、缸為主;兩者的土坯製作手法差別,日式是用轆轤拉坯法,福州師傅則是用土條槃築法[5];學習有日式與福州師傅的兩種製陶技術的本地陶師,成為重要的陶藝家,如吳開興師傅,這些第一代的本土陶師,也是傳承陶藝技術的重要人物。
此外還有部分師傅是從台中外埔的「大甲東」來到此地製陶,如林添福師傅,手法屬福州師傅的製陶技術。
本資料徵得苗栗縣文觀局同意後,引用自苗栗縣陶瓷博物館,資料屬苗栗縣文觀局所有)

1940年代,二次戰爭爆發,美軍空襲台灣,當時政府實施宵禁、夜晚熄燈,製陶燒窯時為掩蓋火光,會在窯場四周蓋上草蓆,製作過程變得更為悶熱難耐。
另外戰時採取米糧配給制度,導致許多人為私藏米糧而購買米缸,米缸的銷售需求也因而提升。[6][7]
各式甕、缸

民國後的公館陶瓷發展,以生產酒甕、鹽酸甕、缸為主,尤其酒甕方面,苗栗土質因可耐高溫達一千兩百、三百度,故酒甕氣孔率低,不易揮發,菸酒公賣局在比較台灣各地生產的酒甕後,選定使用公館產的酒甕為大宗,最盛時期,公賣局所用的酒甕中,大約9成產自苗栗,故有酒甕故鄉的美譽。
   
本資料徵得苗栗縣文觀局同意後,引用自苗栗縣陶瓷博物館,資料屬苗栗縣文觀局所有)


醃缸



民國6070年代工業化時期,苗栗陶瓷業又有新一波的發展裝飾陶瓷,光公館鄉就有三、四百家的裝飾陶瓷廠,關於工業化期間的公館陶瓷發展將會在下一篇網誌進行介紹。


本篇實察訪問感謝:
五穀文化村 湛榮金經理
苗栗縣陶瓷博物館 陳建龍解說員


[1]黃鼎松編。《公館鄉誌》,初版。苗栗縣:公館鄉公所,民83年。P.394
[2]陳秀珠策劃主編。《醬缸文化˙臺灣味缸與甕的故事》,初版。臺北縣鶯歌鎮: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,民92年。P.70
[3] 陳信雄著。《陶瓷臺灣:台灣陶瓷的歷史與文化》,初版。臺中市:晨星,2003,民92年。P.139
[4]周錦宏、丁原傑總編。《故鄉之窯: 窯之故鄉研討會論文集》,初版。苗栗市:苗栗縣立文化中心,1999,民88年。P.6
[5]陳秀珠策劃主編。《醬缸文化˙臺灣味缸與甕的故事》,初版。臺北縣鶯歌鎮: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,民92年。P.70
[6] 五穀文化村湛經理口述記錄。
[7] 鄧淑慧著。《苗栗陶‧藝薪傳吳開興百年紀念特展專輯》,初版。苗栗市:苗栗縣文化局,民96年。P.45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