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業化起步下的裝飾陶瓷產業:
隨著工業化的腳步來臨,原本甕、缸容器的需求,漸漸被塑膠、金屬製品給取代,不過也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,當時日本國內工資上漲,日本的裝飾陶瓷展頁開始轉往海外發展,公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,引入日本的資金、技術發展裝飾陶瓷展業;以全台而言,裝飾陶瓷工廠分部在苗栗、鶯歌兩地,而兩者生產的產品又有些微不同,苗栗以生產人偶、動物為主,銷售以外銷歐美國家、日本為主。[1]
![]() |
陶瓷博物館內的裝飾陶瓷展區以及陳建龍解說員 |
細數裝飾陶瓷的發展,最初大約是在1960年代漸漸起步,到了1970年代工廠則蓬勃成立,全盛時期大小工廠皆算的話,公館鄉內就有三、四百家的工廠,代表如精華、丸利公司,1980年代到1984年間產值不斷上漲,每年產值達50億元以上,為我國賺入不少外匯收入,不過1985年後則漸漸衰退[2],之後隨工資提升、其他新興工業化國家出現,工廠開始轉期至其他工資更低廉的地方,如中國的東莞、深圳、上海等地。
(本資料徵得苗栗縣文觀局同意後,引用自苗栗縣陶瓷博物館,資料屬苗栗縣文觀局所有)
![]() |
苗栗陶瓷博物館內精華、丸利公司的介紹 (本資料徵得苗栗縣文觀局同意後,引用自苗栗縣陶瓷博物館,資料屬苗栗縣文觀局所有) |
![]() |
動物裝飾陶瓷 |
![]() |
動物裝飾陶瓷 |
![]() |
動物裝飾陶瓷 |
在工資成本過高不利外銷,且內銷需求仍不大的背景下,裝飾陶瓷產業逐漸衰退衰退,今日工廠幾乎都已外移、關廠,苗栗裝飾陶瓷王國走入當地人回憶中,只有零星工廠保留下來作觀光用途,如五穀文化村。
![]() |
五穀文化村中,還有販售裝飾陶瓷產品 |
裝飾陶瓷產業沒落後到現今,公館的陶瓷業以開設個人工作室進行陶藝創作為主流,如田園陶、陶之鄉、甕之鄉、宜興陶藝擂茶坊等等,其中製作手法較特別的地方在於,回到傳統柴燒進行創作,有觀現今的公館陶藝發展,將會在日後有更深度的介紹!
![]() |
宜興陶藝擂茶館內部 |
![]() |
陶之鄉 |
實察訪問感謝:
五穀文化村
湛榮金經理
苗栗縣陶瓷博物館
陳建龍解說員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